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暨拜谒神农大典开幕式在随州隆重举行
6月4日上午,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神农大典开幕式在湖北随州市隆重举行。 本届“寻根节”由国务院台办、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侨办、中国文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王志发,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谆、任大援、王震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等领导出席大典。
副省长许克振主持大典仪式,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致欢迎辞。华建敏宣布大典开幕。何厚铧、李鸿忠共同开启圣门。中国工程院院士峁智、段正澄、余永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俐娜点燃中央圣火盆。
在庄重的音乐声中,何厚铧、华建敏、李鸿忠、王国生、蒋孝严、张志军等向炎帝神农敬献花篮。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代表,宗教界、科技界、企业界代表敬献高香。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王国生恭读《颂炎帝文》,全体来宾向炎帝神农行施拜礼。
蒋孝严、张志军、李鸿忠、台湾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副理事长陈兴国为随州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揭幕,张志军向随州市授牌。
大典在著名歌手谭晶演唱的《四海一心中国梦》中,激情落幕!
省领导李春明、张岱梨、尹汉宁、傅德辉、陈天会、刘善桥、吕忠梅,来自全球的华侨社团代表、知名企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陕西、山西、湖南、河南等10省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嘉宾参加了拜祖大典。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正强,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山也参加了大典。
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在随州隆重举行
6月4日下午,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在湖北随州市隆重举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国台办交流局局长程金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谆、王震中、任大援,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省台办巡视员付丽华,随州市委书记刘晓鸣等领导出席论坛。
论坛首先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任大援主持。
尹汉宁在欢迎辞中说,炎帝神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源和维系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不仅在荆楚大地上根深叶茂,而且在全球华人中影响巨大。作为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能深入发掘炎帝神农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程金中宣读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论坛的贺信。贺信指出,海峡两岸炎帝文化高端论坛对海峡两岸加强炎帝神农文化学术探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凝聚两岸同胞情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此次论坛将在两岸共同开创中华文化辉煌未来的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蒋孝严在讲话中说,经济的提升能使国家壮大,军事的提升能使国家强大,只有文化的提升才能使国家伟大。中华文化资源丰富,海峡两岸要将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发扬光大。经济使得我们手牵手,文化使得我们心连心,中国文化根深蒂固,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将来还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开幕式结束后,接着进行论坛交流发言。著名文学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以《祖先崇拜与文化爱国主义》为题作了发言,他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古道热肠的文化,是一个尊敬已有的文化成果的文化,是一个寻根溯源的文化。伏尔泰早就指出,中华文明中的祖先崇拜含有很强的宗教性。尊重祖先这本身已经包含着关于精神的信念,这就是中国式的宗教、中国式的形而上的力量的敬畏。中国文化是很有弹性的,是不保守的。它是进取的、往前走的。但在往前走的、进取的过程中,它时常回头一望,望了以后产生很大的敬意,这种敬意里头包含着一种对前人对创先者的尊重,深刻地认识到前人是在更艰难的情况下来创造着中华文明,使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些人、人类的这一部分能够得到生活的可能、能够得到生存的可能。神农氏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并不是偶然的,表达了文明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珍视。这样一种敬祖、拜祖给后人一种责任。
王蒙说,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很有意思,就是中国人围绕着的权力,理解着的权力不仅仅有管理优势,还包含着极大的教化和学问道德上的优势。即权力必须具备学问的优势、榜样的力量。我们很少听到欧洲的皇帝、大政治家亲自教大家怎么种地、怎么收粮食,教大家哪些草能治病、哪些草不能治病,这类的故事。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说明中国对权力既有一种崇拜,又有一种理想化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对权力提出了几乎难以达到的要求。所以在中国要做一个合格的掌权者非常不容易。
在向远古祖先进行祭奠时,应该牢记,我们要争取我们所没有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生产力、更高的民生水平、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等。除了争取这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还要保护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曾经有过的一些东西,这值得我们永远珍视。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王仲孚作了《神农大帝的信仰和中华文化的振兴》的发言。他指出,神农氏发明农业,供应人民粮食,又发明医药,维护人民健康,使中华民族繁衍成长,历史绵延不绝,神农氏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在台湾,神农大帝受到台湾民间普遍的信仰。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举行祭祀大典,信徒绕境庆祝,祈求丰收平安。这与大陆地区没有两样,诞辰也是同一天。两岸文化同源,本是一家。振兴中华文化,就是把固有文化的成就,加以发扬光大,因应时代推陈出新,在传统农业与医疗领域里,恢复先进的地位。则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愿景,在二十一世纪将会美梦成真。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先秦史专家王震中演讲的题目是《炎帝农耕文化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他说,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传承着敬畏、顺应、维护自然的文化;在努力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顺应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为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而积极作为,从而创造了由高度发达的水利系统、精耕细作的技术系统和农畜互补的高产系统组成的复合生计与崇尚天人合一自然观相结合的独特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也要求我们在城乡建设中改变以往一些错误的做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时多注重农村生活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而城市化的生态文明,其理想状态应该是田园都市,增加城市树木植被绿化率,在城市生态文明的环境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德以《试说神农文化在湖北》为题,从典籍所载、考古所见、民间传说等几方面梳理和论证了神农文化遍布湖北。他指出,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十堰、谷城地区、随州的厉山一带,到处都有与神农同一时期的考古成果。在湖北京山,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屈家岭文化;在枣阳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雕龙碑遗址;在随州发现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这些都可以作为神农炎帝传说的考古例证。《孟子?滕文公》、汉代《越绝书》中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湖北就有人宣传神农。在随州、神农架地区有很多神农的传说。如神农架一直流传着的汉族长篇史诗《黑暗传》,其中有许多涉及神农的传说,如神农生世,“生下神农多奇异,脑壳生角牛头形”。还有关于神农创造农业、发明医药、神农美德等。这些传说与汉唐之间的史书可以互证。
王玉德教授最后提出应当让神农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一面鲜艳旗帜。
全国各地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海外宗亲代表、随州市直各部门负责人等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湖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正强、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山参加了本次论坛。
第四届全国京剧十大票友湖北行演唱会
首站在京剧大师谭鑫培故里江夏唱响
为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扩大京剧的影响,推动送戏下乡活动深入开展。6月14日晚,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江夏区文化体育局主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京剧票友分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京剧十大票友湖北行演唱会首站在京剧大师谭鑫培故里江夏区谭鑫培戏楼唱响,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春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山,省委巡视组巡视专员褚玲,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赵志飞,江夏区常委、宣传部长向惠珍等出席观看。
演唱会,在江夏区京剧票友联谊会演唱的《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中拉开序幕。首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京剧票友分会、江夏区京剧票友联谊会、江夏区文体局、江夏区京剧社、纸坊街京剧社等单位的百余名票友,先后表演了《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现代京剧和《搜孤救孤》、《野猪林》、《杨门女将》等历史京剧选段。随后,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全国京剧十大票友张秀萍、田胜强、顾丽娜、张杰名票,为京剧戏迷观众带来了耳熟能详的经典京剧,《太真外传》选段“听宫娥在殿一声启请”,《罗成叫关》选段“勒马停蹄站城道”,《目莲救母》选段“刘清提在都城”,《黛诺》选段“山风吹来一阵阵”等,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接着,是武汉崇仁路小学二年级的7岁小朋友陈彦豪是最小的一位票友,登台演唱了《龙凤呈祥》选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字正腔圆的唱腔,有板有眼的身法,引来全场叫好声不断,是因在其身上看到了传承国粹的希望。最后,压轴戏由全国京剧十大票友叶庆柱的《空城计》选段“我本是卧龙岗”,唱腔高亢激越,抑扬顿挫,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赢得了满堂喝彩。整个演唱会浓缩了京剧精华,展示了票友国粹演唱的水平。
演出结束后,现场戏迷观众为票友们的精彩表演送上热烈掌声。陈春林、石山、向惠珍等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勉励大家为弘扬传承京剧艺术,为建设湖北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据悉,第四届全国京剧十大票友湖北行,将分别赴荆州、宜昌、襄阳进行巡回演出。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