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谷飘香,硕果累累。9月20日至21日,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主办的“炎帝神农与耕读文化” 学术研讨会在有“中国农谷”美称的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召开。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长任大援到会祝贺并致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讲话,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冬安致辞,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子林主持开幕式,副会长刘玉堂、罗福惠、何晓明、李维武、王玉德,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理事长倪晓钟参加会议,刘玉堂作学术总结。16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发言。论文作者和本会各分会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参观考察了屈家岭文化遗址和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
任大援在致辞中首先对我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方面,走在全国各省相关社团的前列。他指出,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是延续5000年而不中断的文明。这种系统的、完整的、一以贯之的文化的一个核心是农业文化。而耕读文化,是农业文化的极为核心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基因”。从基因的角度看,“耕读”就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更是一种价值理念。因此,深入研究耕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溯源、找根、寻魂的过程。
马敏在讲话中指出,耕读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说的耕读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漫长农耕时代,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读书和农耕两个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农耕文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我们的民族是从农耕原点走来的,我们的祖辈是从农村原野走来的。中华农耕文化包括耕读文化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产生的时间早,农耕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源头;二是持续的时间长,耕读文化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成果丰硕,影响大;三是内涵丰富。在农耕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悠久而厚重的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传统;四是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耕读文化发展而来的,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五是耕读文化是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耕读文化强调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做好读书耕田两件事,这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巩固发展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和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耕读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思想基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弘扬耕读文化,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马敏指出,湖北地处祖国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耕读文化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湖北是炎帝神农故里,是炎帝神农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区域。湖北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楚人在青铜器、漆器、丝织、建筑、哲学、文学、音乐、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耕读文化的一个高峰,留下了大量不朽的文化遗产。湖北还有一大批靠读书成长起来的名士名家,既有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也有政治家、军事家。湖北研究耕读文化的题材十分广阔,资源十分丰富,史料也很翔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是可以出成果的。
马敏强调,我们这次研讨会专题研讨耕读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但仅仅靠开这一次研讨会还是不够的,会后,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重视收集整理丰富珍贵的历史资料,深入发掘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加强对农耕时代后期的深入研究,这个时期的传统耕读文化比较成熟,距离我们较近,便于开展调查和研究。要多途径推动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倡导现代传媒、教育、文学艺术领域,以优秀耕读文化为素材进行宣传教育和艺术创作。近些年来,许多电视台和网络新媒体以回归自然、守望家园、莫忘乡愁为主旨制作播出了一批栏目和作品,像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记住乡愁”专题节目,收视率很高,受到普遍好评。这说明以耕读文化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是很受欢迎的。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研发应用和传承发展,支持休闲旅游业开发利用耕读文化资源,通过器物展示、活态呈现、体验感受、观光采摘等手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耕读文化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刘玉堂在学术总结中,对大会发言和收到的39篇论文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点评,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和概括,分析了各自的特点。他指出,这次研讨的主题内涵丰富。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前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都有重要意义。研讨的内容集中,论文的质量比较高,既有独到的观点,又有翔实的史料,内容实在,很有说服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讨会后,湖北日报刊发了消息,并于9月29日第8版以整版篇幅刊发了研讨会13位发言人的观点摘要。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05018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