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起源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中、末期,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江门五邑毗邻省、港、澳,故粤剧很早就传入侨乡,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项目之一。粤剧,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培养和就造了一大批梨园弟子。据调查,近百年来,江门五邑籍在粤剧界的名艺人有数十人,他们的舞台艺术在广东、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的影响。现笔者逐一将他们介绍,以飨读者。
邝新华(1850—1932),又名邝殿卿,字敬偕,粤剧表演艺术家。清道光三十年,邝新华出生于开平一个梨园艺人的家庭,其父邝明是粤剧演员,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小参加了戏班“庆上元”童子班,崭露头角于戏剧舞台。自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弟子为骨干,在佛山石湾大帽岗举起“兴汉灭满”义旗进行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限制广东粤剧行业的活动,粤剧从此一蹶不振。邝新华早有复兴粤剧的宿愿,同治七年(1868年),一次,他与艺人勾鼻章利用给时为广州将军瑞麟为母亲拜寿演戏之机,请求瑞麟奏请朝廷准许复兴粤剧,尽管瑞麟当时没有答应,但默许了他们的要求,又批准他们在当地筹建戏行会馆。经过八年的努力,1876年,粤剧行业第一个组织——八和会馆在广州白鹅潭边成立,邝新华被推选为首届会首。自此,粤剧在广东复兴起来。八和会馆的建立和活动,引起广东官府的疑忌和注意,以为这班粤剧艺人又图谋不轨,犯上作乱,加上瑞麟将军已去世。因此,官府罗织罪名,将邝新华逮捕入狱,后因查无实据,加上社会人士的声援,官府只得将他释放。
邝新华为振兴粤剧而奋斗,致力于粤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他游历上海、天津、北京、汉口等地,观摩其他剧种的演出,特别欣赏京剧泰斗谭鑫培的唱做艺术,并吸收京剧唱腔的精华,自创“恋檀”唱腔,以丰富粤剧表演艺术。辛亥革命前后,邝新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率领粤剧艺人到南洋各地巡回演出,从思想和经济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直至花甲之年,邝新华才息影舞台。晚年,他已八十高龄了,当香港戏行为慈善事业组织义演时,仍与女花旦罗艳卿合演首本戏《苏武牧羊》。他是广东岭南近现代最具影响的71位文化文人之一。
吴岳鹏(1885~1963),又名蛇仔利。恩平沙湖镇长安村人。粤剧表演艺术家。吴岳鹏自小靠唱民歌行乞度日。后经介绍到木鱼班学唱戏。不久,木鱼班改为粤剧班,便转学粤剧。他虽识字不多,但天资聪敏,头脑灵活,学艺全凭强记。他戏路阔,各种角色都能演,尤其擅长丑角。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在省港名班“祝康年”粤剧团担任台柱的一位饰小生的赏识,收其为徒,数年艺成,与当时粤剧名丑“蛇仔秋”等同台演出,获得好评。不久与马师曾等名伶同台上演。吴演出的剧目,大部分是反映社会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深受观众欢迎。由此名声鹊起,红极一时。后与红伶新珠、曾三多、靓雪秋等同台演出多年,因受盗匪流氓迫害,一度避走泰国及新加坡等地演出。回国后,应人寿年剧团聘请,与新珠、罗家权、嫦娥英等合作演出。日寇南侵,广州沦陷,他携眷回乡蛰居,生活困苦,两餐难以为继。时有粤剧经纪人以重金约请他往广州演出,被他婉言谢绝,并对经纪人说:“打赢日本仔、再来接我返广州吧!”。又说:“如果我在沦陷区做戏,给敌人粉饰升平,是沾辱中华,对不起祖宗,我蛇仔利不是这号人。”1941年8月,吴的儿子英凯在成都与日军空战中牺牲。噩耗传来,亲友痛惜,到吴家慰问,吴沉痛地说:“不做亡国奴,打日本鬼,大家有责任,凯儿是死得有价值的”。
吴岳鹏在家乡度过八年的艰苦岁月,患上高血压病。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已年逾花甲,无法继续登台,便到八和协会当了三年监事,不时到戏班客串。1953年,被广州文化局聘为戏曲改革委员会委员。1956年,受广州市政府聘为文史研究员。1963年病逝,终年78岁。
陈非侬(1899~1984),原名陈景廉,江门市外海镇人。著名粤剧演员。7岁进入广州岭南学校读书,经常参加校内话剧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升入岭南中学部,课余参加“民乐社”演出饰童角,颇得观众欣赏,一时称为“神童”。读至预科,尊父命赴港习商,业余参加“琳琅幼境”、“南天化宇”等话剧社团组织,并参加演出。民国13年(1924年)加入“甲子优天影”剧团,改名陈非侬,扮演旦角,以演《自由女炸弹迫婚》一剧成名。后去新加坡加入“永寿年”剧团,并拜班主靓元亨为师,随班学戏, 同时又向利庆红、大眼钱、何细记、仙花旺、蛇公成习艺,经两年时间勤学苦练,成为正印花旦。民国14年,离开师傅回国,与粤剧著名演员薛觉先、白驹荣、靓少凤、马师曾等合作,长期在广东城乡、香港、澳门以至南洋各地演出,享有盛誉,成为粤剧界著名的男花旦,主演的剧目有《玉梨魂》、《佳偶兵戎》、《宝蝉进酒》等。
1931年,陈独资经营“钧天乐”,改班名为“新春秋”,所演首本戏《危城鹣鲽》,脍炙人口。次年到上海演出,与京剧名旦杨月楼、短打武生刘汉臣结为兄弟,返穗后改京剧《轰天雷》为粤剧,曾以重金礼聘京剧的武师到戏班传授北派武功,开创了粤剧向北派学习的先河。1935年,香港解禁男女同场演出,女花旦从此抬头,而男花旦渐受淘汰,陈的景况不如以前,但由于他多年在省港大戏班著名花旦中享有声誉,戏班主重金招聘,年薪高达白银4万元。并应“百代”、“歌林”两唱片公司聘请,与马师曾合作灌录唱片,收入亦可观。抗战期间,他先后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期间也率剧团返家乡演出。抗战胜利后,他退出舞台。1949年定居香港。1952年独资创办“非侬粤剧”学院(后改为香港粤剧学院)。学院兴办20多年,培养了不少人材,著名的有南红、红豆子、欣欣、林丹、李宝莹、罗艳卿等。1984年2月18日,陈非侬在香港去世,终年85岁。陈从事粤剧60多年,著有《陈非侬粤剧六十年》,《粤剧的潮流和历史》等。
廖侠怀(1903~1952),新会荷塘镇人,广东岭南近现代文化文人最具影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廖侠怀出生于新会县荷塘(现归江门市蓬江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随家迁居南海西樵。父亲早丧,十二、三岁便离家到广州濠畔街的一间鞋店当学徒,后转卖报纸。他从小酷爱粤剧,经常跑到附近的海珠戏院后台偷看戏,久之就模仿演唱。他嗓子并不嘹亮,加上因出天花后脸部留下不少麻子,有人见他如此迷恋粤剧,便嘲讽他说:“你这个豆皮仔还想学做戏?”对来自的冷讽热嘲没有使他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学做戏的决心。后来,两位姐姐赞助路费。廖侠怀只身去了新加坡的一个小埠谋生,在一间机械厂做车工。由于水土不服,加上生活贫困,—次在患病中险些死去,后幸得一位老工人的悉心料理得以康复。自此,廖侠怀认此位老工人为义父。白天,他在工厂做工,晚上参加当地工人剧社业余演出活动。20世纪20年代初,一次,粤剧名小武靓元亨到新加坡廖侠怀生活的那个小埠演出,在工人剧社见到这位青年演戏很有天份,便收了他做徒弟。寥侠怀多年梦寐以求的理想实现了,自此跟随师傅走南闯北, —心一意从事粤剧生涯。
靓元亨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认为廖侠怀适合于演丑角,便给他取了个艺名“新蛇仔”, 以效当时著名丑生“蛇仔礼”、“蛇仔利”之意。廖侠怀经师傅的悉心教导,加上自己的努力,不久便在新加坡颇有名气。当时,著名男花旦陈非侬对他也极为欣赏, 曾向广州“梨园乐班”极力推荐。20年代后期,廖侠怀回国在“梨园乐班”中当了第二丑生。由于廖平时不修边幅,衣冠不整,加上脸部有麻子,其貌不扬,引来了戏班班主和名演员的嘲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潮州柑”。廖与马师曾均师从靓元亨,故有兄弟之亲情。当时,马师曾所在的“大罗天班”正红极一时。1925年,马师曾把这个师弟请到该班当第二丑生,因演《毒玫瑰》、《今宵重见月团圆》剧名声大噪,后在钧天乐、新中华、日月星、大利年等省港大班掌丑生正印。廖扮演老、少、男、女、盲、跛、哑、聋等各种人物能刻画入微,演得惟妙惟肖,形象传神,并善于即兴发挥,针对时弊。并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创造了风格新颖、流畅谐趣的“廖派”唱腔,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犀利的念白功夫,被公认为粤剧丑生的“千面笑匠”。廖侠怀凭籍卓越的演丑艺术和新颖风趣的“廖腔”,从而登上了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流行于粤剧界“四大丑生”(即廖侠怀、半日安、李海泉、叶弗弱)的前列,并列为粤剧“五大流派”之一(其他为文武生薛觉先、丑生马师曾、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1952年5月,廖因患喉癌,医治无效,在香港去世,经年49岁。
关德兴(1906一1996),艺名新靓就,香港著名影视及粤剧演员。原籍开平赤坎莲蓬村,1906年在广州出生。13岁往新加坡打工,当过餐厅招待,后转学戏剧表演。1932年在美国旧金山参加由关文清等拍摄的第一部粤语片《歌侣情潮》,他与胡蝶主演,开创了中国粤语片的先河。后回祖国参加抗日运动被通缉,转到香港谋生。1937年再赴美国主演电影。1947年后在和合、伶星等影片公司共主演130余部粤语片,因主演武术家黄飞鸿传记系列电影共83集而知名。关德兴不仅在影视艺术水平很高,在粤剧艺术造诣也颇深。他是少林派武术家,举凡拳脚、刀枪、棍鞭样样精通。他把武术运用做戏中去,因而艺术造诣极深,尤其是扮演关云长,惟妙惟肖,不但扮相酷似关公,而且具有北派的功架,又有南派的唱腔,因而享有“生关公”的美誉,是粤剧著名武生,与薛觉先,马师曾齐名。他曾长期与著名粤剧花旦高飞凤合作,演出《岳飞》、《戚继光》、《水淹七军》、《甘风池》、《武松杀嫂》等名剧。关德兴还有一门绝技使用“金鸡独立”武艺,他可以用单脚站立一两个小时,还可以在“金鸡独立”时,叫高飞凤快速跳起,他用脚把她接住承起。关的演技和武功名不虚传,他在表演《神鞭侠》一剧中,手操一条丈多长的软鞭,在舞台上表演鞭打熄蜡烛,百发百中,赢得观众久经不息的掌声。1982年,他受封为英国爵士。1996年在香港去世,终年90岁。
谭兰卿(1909~1981),女,原名谭瑞芬,新会人(有传说他原籍顺德)。12岁随姐姐仙花旺、桂花棠学演粤剧。1925年随粤剧花旦桂花棠赴美国演出,任第六花旦。后返香港从艺,16岁便升为梨园影全正印花旦。其后,与任剑飞组建梅花影剧团。1935年,她在香港与马师曾合组太平剧团,继续担任正印花旦,主演名剧有《刁蛮公主戆附马》、《钟无艳》等。她曾参与当时有名的剧团如女儿香剧团、大龙凤剧团、花锦绣剧团等,与罗品超,文觉非、麦炳荣等名伶合作演出,主要剧目有《花颠娇》、《孟丽君》、《凤阁恩仇未了情》等。时与上海妹、谭玉兰,惠少芬被 誉为“粤剧四大名旦”。她还擅唱小曲,有“粤剧小曲王”之称。后因身体发胖转为演女丑角,演出剧目有《金钗引凤凰》。
1935年,谭兰卿开始步入影坛,以演恶家姑出名,演出第一部电影《野花香》。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她参加演出的电影超过200部,古装剧有《梁红玉血战黄天荡》、《百战荣归迎彩凤》等。除把曾主演过的粤剧搬上银幕外,还参演时装剧,如《扭纹新抱恶家姑》、《王先生》专集、《乌龙王》专集等。
抗战期间,她在澳门独自组织粤剧班,演出名剧。曾将西方爵士鼓引入粤剧伴奏乐队中,创新演奏。抗战胜利后,回香港与薛觉先合作演出《璇宫艳史》,名噪一时。1975年退出艺坛。1981年在香港病逝,终年72岁。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05018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