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2日,法国波尔多市市政大厅,乐声大起。片刻,会场肃静,波尔多市市长宣布授予著名现代陶瓷科学家郭景坤荣誉市民称号,并当场为他披上红白两色的大袍和授给绶带和荣誉证书。掌声、欢呼声、乐声、闪光灯交织着,众多与会者对这位来自亚洲的著名科学家投以友好和惊羡的目光。
郭景坤,1933年出生于上海。新会棠下大林乡人。父郭柏龄,号祝山,1922年到上海,在首饰行当学徒,1930年回乡与罗宝多结婚。1933年郭佰龄举家迁往上海。郭景坤有兄弟四人,景坤排行第二,他的弟兄均因患病而早逝。
郭景坤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文,高中时的代数、解析几何和化学的课本都是英文版,为他的英语水平打下基础。郭景坤对化学的兴趣也是在中学时形成的。他学习成绩优良,曾被选为班主席。
1950年7月,郭景坤高中毕业,由于父亲失业,他想找工作来维持家计。1951年3月,他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被派往福州市支公司工作。郭景坤在工作期间业余自学俄文,觉得自己知识太少,希望再升学读书。于是向领导申请离职报考大学,获准,以一个月的假期复习功课。经郭景坤的刻苦用功后,参加了全国高考,被复旦大学化学系录取。
1954年9月,郭景坤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复旦大学。大学四年,他成绩都名列前茅。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前身)工作。
1960年,国家需要研制一种长距离通讯用的装备——速调管,这个任务当时简称为“110”任务。郭景坤被任命为课题组长,负责两种高铝氧瓷与无氧铜玕的真空封接,初次接受重任,郭景坤认真查找有关技术资料,和探索适合的工艺和配方。1962年,他出色完成任务。1964年,该项目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1965年,郭景坤被作为“白专”典型而受到批判。但他泰然处之,坚持在实验室做高压钠灯的封接等项目的实验和研究。这时,国家要求研制一种能耐酸和碱交替侵蚀的陶瓷与金属的封接件。郭景坤也乐意地接受了任务。经过郭景坤不断的研究试验,终于完成了任务。
1972年,郭景坤向所里提出要做“改善陶瓷脆性”的研究课题,并做了开题报告。几经波折后,终于取得领导支持。于是与谢瑞定合作,成立五人攻关小组。他们很快从纤维和陶瓷的相容性研究中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纤维/陶瓷系统,据此研制出一种碳纤维补强陶瓷基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耐热性能亦很好,极耐急热急冷的冲击。他们把试制出的这种材料送交有关专门做空间材料所需的各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空间材料。刚好,国防科工委研制远程导弹,其中导弹的端头帽是需要解决的三大关键问题之一。郭景坤他们极力推荐试用这种材料,得到中央和上海有关领导的支持,同意将这种材料作为备用方案。经过多次低压和高压烧蚀试验,这种材料名列前茅,被上升为第2方案,并决定做出1比1实样,用作飞行试验。研究所当即成立了以严东生教授为首的执行组,郭景坤任副组长。全所总动员,先后攻克了工艺、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关键问题,终于试制出1比1的实样。经多次高弹道和低弹道的飞行试验,效果都很好。1980年4月18日,我国的洲导弹成功地发射到太平洋某一指定海域,该枚导弹其中就有这种材料所做的部件。同时,这种材料还应用于我国某些型号的卫星和飞船上。为此,郭景坤等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郭景坤还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上海市授予1980年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郭景坤与同事合写的《现代陶瓷》一书出版,荣获上海市第二届(1980—1984)科普作品二等奖。1981年,郭景坤参加《机械工程手册》一书的编写,该书出版后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3年始,郭景坤连续三届当选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后期还担任上海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底,郭景坤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
郭景坤在担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期间,应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在日内瓦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CERN)小组的需求,大量提供锗酸铋(BGO)晶体作为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量能器之用。研究所承接任务后即成立执行组,郭景坤仍任组长。经过全所同志的共同努力,保质保量完成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委托生产的12000支BGO晶体,创汇1200万美元,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此外,郭景坤认真抓好研究所的基本建设。建成无机新材料中试基地,并自筹部分经费,新建一幢实验及办公兼用的综合大楼,还重新翻造了6层的金工车间。
1984年,郭景坤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同时,在国家的“863”计划中,郭景坤被选参加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具体的研究课题,核定研究经费,检查和督促研究计划的执行以及主持研究成果的验收和鉴定。
陶瓷发动机及其相应材料这个研究项目,是国家“七·五”科研计划中的重点攻关项目,全国有17个科研单位和大学参加攻关,郭景坤被指定为项目组长。经过努力,这个项目被攻下了。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之一。郭景坤等人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0年7月起,郭景坤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同年,他被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这时,郭景坤提出开展纳米陶瓷的研究。他与严东生和冯瑞一起向国家科委提出开展纳米研究的建议,并在论证会上分别作了答辩报告。不久,这个研究项目就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被立项,并成立了专家执行组,严东生任组长,冯瑞任副组长,郭景坤为执行组成员。他们较多地集中进行陶瓷纳米粉体的合成,已取得显著效果。
1991年,郭景坤参加组织编写《材料大辞典》和《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担任这部分的主编。还组织编译了一套材料丛书中的陶瓷部分。
1996年,郭景坤卸任所长,专心从事教学和学术研讨工作,任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七间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先后当选为亚洲与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陶瓷联合会执行委员、国际陶瓷科学院理事会理事等。1997年9月,郭景坤作为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代表赴巴西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在会上作了报告,并代表研究所领取由巴西总统颁发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奖金和奖状。2002年,郭景坤受聘为《Ceramics International》杂志主编,该杂志是在意大利出版的一份国际性杂志,在国际陶瓷界很有影响。他还勤奋笔耕,平均每年约有30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中一半以上发表在国外杂志。
2003年8月,郭景坤在体检中发现患有喉癌,经手术和化疗后失去发音能力。他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仍悉心指导8名在读研究生,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多年来,郭景坤先后曾合著、合编和翻译书籍12种,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生和招收博士后20余名。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