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主办单位: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湖北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
首页两会介绍工作动态文化交流炎黄论坛荆风楚韵春秋博览基金募集
< >
  •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新景区
  • 随州大洪山大慈恩寺金顶
  • 炎帝神农与长江文化研究会召开
  • 马敏会长在炎帝神农与长江文化研讨会上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炎黄文化简讯第129期

作者:admin     阅览次数:1896      发布时间:2013-07-02

        王葆心学术研讨会在罗田召开


  湖北省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学术研讨会5月17日在其家乡罗田县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发起,经省政协主席杨松同意,由我会和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博物馆、罗田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有关单位领导、王葆心亲属代表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丁凤英出席并在会上讲话,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正强主持会议。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山,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袁顺桃,新华社湖北分社纪检组长方政军,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章华,罗田县委书记肖燕梅、县政协主席张绍辉、常务副县长郭建明等罗田县四大家领导和老领导,黄冈市有关单位领导参加会议。肖燕梅在会上致辞。
  王葆心(1869—1944),出生于湖北罗田县一户耕读之家,早年在武昌两湖书院深造,被多所书院聘为院长和教习。1903年考取举人,任礼部主事,兼京师书报局总纂及京师优秀学堂教习。民国时期历任湖北实录馆总纂、武昌高学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湖北国学馆长、《湖北通志》总纂等职。王葆心学术源深,于经学、史学、文学都有系统的研究。晚年致力于方志学,有继往开来之功。著述一百几十种。王葆心在文化上的重大成就和历史性贡献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纪念。王葆心逝世后,我党创始人之一、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曾题词:“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发褒扬令,对其一生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丁凤英在讲话中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根本宗旨,召开王葆心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研究王葆心的学术成果,弘扬其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为建设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服务。通过缅怀王葆心等先贤的功德,追思其风范,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丁凤英就如何传承和弘扬王葆心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强调了三点。一是要学习王葆心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王葆心一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曲折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早在两湖书院学习及主讲各地书院时,他便以对国家和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各种学术认真研求。王葆心勤攻苦读,遇到学术疑点,总要深入研讨,探本穷源,必求“彻悟”,绝不浅尝辄止而一知半解。他一生著作等身,所著述的典故,史实都经过严密考证,绝不主观臆断。联系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对待学习和工作肤浅浮躁、急功近利等现象,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和发扬王葆心的这种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大兴严谨求真之风。二是要学习王葆心勇于创新的学术品格。王葆心的治学方法有许多过人之处,主要是“始于条理,终于贯通;始于剖析门户,终于不分门户”。认为“学不可以偏废,义理、词章、考订三者缺一不可”。他有一人要呼吸三千年学术精华之气魄,各个学科,包括经学、史学、方志学、教育学、文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成就。遗著有170余种,已刊有10种。王葆心治学虽然主要在国学方面,但不轻视西学。王葆心一生最可贵之处就是勇于学术创新。他所著述的《方志学发微》一书,集方志之大成,他所创立的方志体例学说,被称之为“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新时代方志革新的萌芽”、 “方志学界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自晚清以来,方志编撰至今仍然沿袭王葆心所创立的编撰体例,充分体现了他对方志学界的贡献。三是要学习王葆心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王葆心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王葆心满怀爱国主义的情怀,或写诗文抒发胸臆,或作策论建言献策,或就事阐理催人警醒,其忠肝赤胆令人钦佩。王葆心生于乱世,亲身目睹晚清的社会腐败和黑暗,十分关注社会的变革与图强。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王葆心心情激动,迅速辞去京师之职,自京返鄂,担任湖北省革命实录馆总纂。在编辑过程中,他坚持以“一大群人为中心”,以“民人全体本纪之主体”“以民权代君权”,提出“革命史应为生人立传”的主张,这不仅是对传统修史的一种创新,更体现了他支持革命党人的爱国情怀。王葆心以极大的热忱,颂扬历史上不为史家所重视的革命人物。王葆心心忧天下,关心人民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
  丁凤英指出,党的十八大发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号召,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政治加速融合,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利益调整的加速期,各种矛盾凸现,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突出。因此,文化的力量尤为重要。许多问题只有靠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文化又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王葆心等历史文化人物的研究,深入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积极彰显其巨大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符号和重要开掘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肖燕梅在致辞中指出,王葆心是罗田县文化名人的优秀代表,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我们要充分利用罗田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对王葆心等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深度研究和挖掘,以此树立文化的品牌,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影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省地方志办公室代表马千惠、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路武、唐刚卯、《王葆心传》作者、鄂州市政府原秘书长叶贤恩、罗田县方志办主任叶丛浩、武汉大学教授余品绶,亲属代表、王葆心孙女王季燕在会上作了研讨发言。他们以大量详实的史料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王葆心的学术成就、可贵精神及王葆心的著作收集整理情况。用大量事实说明,王葆心一生学贯中西,学术成果丰硕,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国学大师,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学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王正强在研讨会结束时说,这次学术研讨会,时间比较短,但内容比较丰富,效果比较好;参会人员比较少,但比较精干,层次比较高,有各方面的领导,有专家学者,有亲属代表,还有其他人员。今天领导的讲话、专家的发言,把王葆心先生“国宝”、“人师”的高大形象生动地、充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这个座谈会,既是为了纪念缅怀王葆心先生在国学、方志学研究上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也是为了传承弘扬王葆心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学术品格。王葆心先生身上所体现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的文化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迫切需要的。希望今天这个研讨会之后,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王葆心,学习王葆心,研究王葆心,进一步发扬光大王葆心先生的治学精神,把王葆心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我们湖北省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新贡献。这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言,会后我们将编辑出版文集。
    研讨会后,与会代表还专程前往王葆心墓瞻仰,并敬献了花篮。

 

 

           《公民道德五字经》进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
    2013年5月10日上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丁凤英、常务副会长王正强、秘书长石山等人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向学校师生赠送《公民道德五字经》。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易美松、局长李定君、吉林街小学党支部书记邓水生、校长王玉娥,热情地接待了丁会长一行,易美松同志主持了赠书仪式。
    丁凤英会长在赠书仪式上发表了深情地讲话。她对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校园环境、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到由衷高兴和欣慰。她说,看到每位同学幸福的笑容,就为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感到高兴、感到幸福。我们的学生心地纯洁,像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我们教他们学什么样的人,将来他们就会做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一个学校都应该像你们学校一样,重视道德教育,使道德文化扎根于心。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就是要宣传、传承炎黄优秀文化。感谢青山区教育局所做的工作,使《公民道德五字经》进入吉林街小学。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祝同学们天天向上、健康成长。
    吉林街小学创建于1959年,是武汉市一所优秀的公办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省绿色学校、湖北省德育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群众满意学校等。
    活动中,吉林街小学学生诵读了《公民道德五字经》节选。青山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吉林街小学师生代表100多人参加了这个活动。

TOP
返回

上一篇:炎黄文化简讯第130期
下一篇:炎黄文化简讯第128期

栏目导航

  • 工作动态

热门信息排行

  • 1 我会认真传达贯彻中华...
  • 1 炎帝神农与耕读文化...
  • 1 我省召开炎帝神农与耕...
  • 1 国宝之乡
  • 1 会议通知
  • 1 五邑梨园多弟子(—)...
  • 1 陈非侬的戏剧人生
  • 1 剖腹明志的续范亭
  • 1 钱学森的三次激动
  • 1 他把爱倾注在现代陶瓷...

热门图文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公司网址:http://www.chinayh.com/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