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徐世鸣先生向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捐画仪式在武昌举行
6月28日上午,我省著名画家徐世鸣先生向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捐画仪式在省政协举行。捐画仪式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正强主持,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丁凤英出席捐画仪式并讲话,武汉亚洲实业有限公司、武汉卓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家代表,徐世鸣艺术馆的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执均、王平权、许建华,以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出席了捐画仪式。
王正强同志在介绍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近几年所做的主要工作之后,着重介绍了徐世鸣先生的情况。他说,徐世鸣先生现在是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雪梅画院副院长。他自幼酷爱国画艺术,曾拜齐白石老人的弟子端木梦锡为师。他潜心学习、研究国画40余年,在吸取前人智慧和现代先进信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擅长画梅。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求,融入作品之中,他画的梅花,立意高远、清丽隽永、冰肌铁骨、潇洒飘逸。见其画,如见其人。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以《民族魂》为主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等地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他的作品,已被国务院定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他画的丈二尺巨幅画作,被毛泽东主席韶山遗物艺术馆珍藏。近年来,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国画珍藏者的青睐,其价值也不断攀升。他创作的《清韵图》,在2011年曾以25万元的高价拍卖成交。去年创作的《月下梅香》,今年更是以49万元的最高价拍卖成交。足见其国画技艺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为了支持我省炎黄文化事业的发展,徐世鸣先生把他辛勤创作的20幅精品力作慷慨捐赠给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这再次彰显了他热爱中华文化,践行中华文化精神的拳拳赤子之心。
丁凤英会长接受了徐世鸣先生的捐画并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徐世鸣先生在讲话中表示,将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如有需要,将再捐画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丁凤英会长在讲话中感谢徐世鸣先生对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工作的支持,赞扬了他慷慨捐赠,无私奉献,大力弘扬炎黄文化的赤子情怀。并表示,将会在适当的时候拍卖这批作品,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支持炎黄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随后,大家观赏了徐世鸣先生捐赠的画作,赞叹其作品把梅花饱经风霜、傲雪凌霜、百折不挠、凛然绽香的内在风骨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神农研究所即将成立
2013年6月14日下午,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丁凤英会长带领常务副会长王正强、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山、副秘书长许建华等人来到湖北省社科院(以下简称社科院),与省社科院党组书记曾成贵、副院长刘玉堂等有关领导就成立炎帝神农文化研究所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双方认为,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湖北是炎帝神农的发祥地,但是,我们对这一重要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却宣传不够。为此,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炎帝神农及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传承和弘扬炎帝神农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双方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责任。经过深入交换意见和协商,双方达成了如下共识。
一是成立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神农研究所。研究所属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实行所长聘任制,在所长领导下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研究所要根据研究会的年度和中长期计划进行工作。所长由研究会聘任,副所长由所长提名,人员以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人员为骨干,适当从社会上聘请少量对炎帝神农文化研究有造诣的兼职人员。研究工作以项目联系精英,滚动发展。
二是研究所设在社科院,由社科院给予日常性工作支持。研究会主要是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是双方商定,由研究会聘请刘玉堂同志为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神农研究所所长。
双方约定8月中下旬,在社科院举行挂牌仪式,正式成立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神农研究所。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文化分会举办第五届晒谱节暨工作研讨会
农历六月初六是炎黄子孙传统的晒谱节。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六),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文化分会与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五届晒谱节暨工作研讨会在省图书馆举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山、副秘书长许建华出席了会议。谱牒文化分会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及谱牒文化爱好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谱牒文化分会副会长兼执行会长邓世鸿同志作工作报告,方为民、谢贞超、肖洪恩、彭堂华、梅晓春、周启志、傅正浩、卢椿、吴小燕等姓氏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会上,邓氏、方氏、谢氏、邹氏、朱氏、钱氏、肖氏、周氏、陈氏、吴氏、卢氏等40个姓氏的近百部的宗谱在省图书馆特藏部东大厅争相“晒出”。一部部宗谱中,展示出姓氏家族源流世系繁衍脉络。《楚黄周氏宗谱》记载:“吾宗族自昭公祖由江西乐平迁来湖北,传至虞公此后繁衍分支,房系清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肖洪恩对那段迁徙史深有研究,他认为:八成湖北鄂东地区人是明初从江西迁徙而来。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让当时江西饶州瓦屑坝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迁徙湖北。《楚黄周氏族谱》详述了这段古代移民史,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引起与会者关注的是《邓氏家谱》,这套《邓氏家谱》共计12套14册,是光绪三十年由南阳书刊刻的。邓氏是官派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的。大迁徙第二年,邓家派人回到迁徙出发地江西瓦岗寨索到原始家谱,再到湖北续编才形成这套完整的《邓氏家谱》,存世稀少,弥足珍贵。《中华邹氏族谱》是由海峡两岸的邹氏宗亲通力合作,历经数载,克服诸多困难,合作完成的,其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更为可贵。两岸的邹氏宗亲有了这部《中华邹氏族谱》,拉近了邹氏的距离,增强了凝聚力,促进彼此间的了解。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文化分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要举办湖北晒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晒谱节的举办促进了谱牒文化的发展,激发了民众对族谱文化研究的热情,谱牒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日益巨大。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