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其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自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诞生以来,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人的存在形态与时俱进的演绎史。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人类从野蛮过渡到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常常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形态性和多系统性。从社会经济形态看,人类创造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地域和生产形态上看,又有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21世纪,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将代替工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场新的革命。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使人类走上了一条“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发展之路,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灾难。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效显著,节能减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们面临的生态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三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四是公众环保意识差,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业文明,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时期、黄色的农业文明时期、黑色的工业文明时期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提高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态反应能力,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二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文化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的崛起。这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相辅相成。物质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成果是物质成果的动力和智慧。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以注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作为一个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它标志着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地从主观上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中观念的进步。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制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完善和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制体系,并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领域,要求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不仅要接受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树立生态政绩观,加强生态法规、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领域,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或“人统治自然”的错误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形成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态文艺、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传媒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领域,要重视和加强一切社会事业建设,在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社会包括四个主要特征,即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为一个有机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全面辩证地加以把握。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大道行于百代,权宜利于一时。”人类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但是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人类活动所促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发展模式会使社会矛盾尖锐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和进步注定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1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定胜天”、“万物皆备于我”等人类中心思想观念和西方“发展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对生态环境的无知,由于物质享受上短视目光的局限,相当一部分人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十分淡薄。对自然界往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只顾掠夺不思保护,从而有意无意地破坏生态环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对于此种思想和行为,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为了破除人民对生态价值的错误认识,减少和消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促进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生态意识的提高;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生态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类的幸福生存、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生态经济要将人和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把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统筹考虑,力求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追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等完美结合。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它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三者紧密结合的经济。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生态经济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找到了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径,生态经济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国际之间都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构成各式各样的生态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要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发展生态经济。
3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要创建节约型社会,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体人民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在重大决策、区域与流域开发、项目建设、评先树优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要实行重大项目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预警和重大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防火、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重点江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加强水资源保护,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国有林、集体林保护。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积极推广沼气能源替代,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减少农村能源浪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作者系江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05018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