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29日,全国炎黄文化论坛暨第五届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举行。本届论坛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炎黄文化与农耕文明为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来自山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以及江苏、陕西、上海、天津的150余名炎黄文化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参加论坛。
山西省长子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因尧王的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被誉为“炎帝桑梓、精卫之乡、尧王故里、丹朱封地、西燕国都、千年古县 ”。
炎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本届论坛旨在提升炎黄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部,放眼全国,学习先进经验,传播中部文化,服务经济建设,为实现中部崛起、国家振兴贡献力量。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发来贺信。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庚富宣读了贺信。许嘉璐在贺信中指出,“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是一个已有相当影响的横向联合、跨省交流、走向世界、共同发展的文化平台。论坛自2013年设立以来,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各有特色、持续发展的机制。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使命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实实在在地从心底讴歌、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与“新时代”的实际相结合,努力形成实实在在的新理论、新思想,知行合一,实实在在地体现于国家改革和建设事业中,是历史交付给我们这一代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山西省委原书记胡富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补旺等参加会议。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茂林、长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孙刘琳,长子县委书记李国强讲话。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震中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炎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着浓厚的炎黄文化基因。我们研究炎黄文化,既要立足本地,又要放眼中华,不能单就炎黄文化谈炎黄文化,要把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多学科结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拓宽研究领域和内涵,把炎黄文化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研讨中,广大专家学者通过实地参观灵湫庙、炎帝庙、法兴寺、崇庆寺等炎帝文化历史遗存和进行学术交流,围绕炎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炎黄文化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与农耕文明、炎黄历史文化等先后发言,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研究炎帝神农文化,解读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德代表我省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讲述了湖北农耕文明的主要贡献及原因。王玉德指出,湖北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枣阳雕龙碑等地出土的大量文物是有力证明。湖北是农耕文明始祖炎帝神农故里和长期活动的地方,湖北古代的楚人把南方农耕文明推到一个高峰,最有代表性的是楚人在青铜器、漆器、丝绸、建筑和哲学、文学、音乐、艺术方面的成就。湖北先民一直融合与拓新农耕文明。湖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生地、保存地、融合地、传承地、拓新地。王玉德的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子林,论文作者代表省社科院研究员荣开明、刘宝三,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执均、许建华等参加论坛。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