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主办的“炎帝神农与耕读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有“中国农谷”美称的荆门市屈家岭召开。 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会议重要精神,共同探讨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意义,为弘扬传承湖北耕读文化,提升中国发展软实力,建言献策、贡献智慧。现摘要部分发言,敬请关注。
关注耕读文化 弘扬优良传统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任大援
清代学者阮元(1764-1849)说过,“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意思是说,一种文化,它的盛和衰,都不是三年五载、更不是一朝一夕,它的彻底衰败,不是那么容易;但是真正兴盛起来,也不能只观其表,要经历时间的检验。
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是延续5000年而不中断的文明。这种系统的、完整的、一以贯之的文化的一个核心,是农业文化。而耕读文化,是农业文化的极为核心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基因”。从基因的角度看,“耕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理念。在现代,也具有启发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曾经为邹德秀先生所著《中国农业文化》写了序言,其中说,“中国古称以农立国,从秦汉以至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研究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以及艺术传统,大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对于中国的农业文化进行深切的分析研究”。
中华的传统文化,今天是否极泰来的时代,我们到了使中华传统文化由降到升的重要节点。但是,上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去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大加强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力度。中央今年年初以两办文件方式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这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也具有世界意义。我们今天探讨炎帝神农与耕读文化的关系,就是一种溯源、找根、寻魂的过程。这是一个良好开端,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像《山海经》所说炎帝的女儿一样,把自己化为精卫鸟,一代一代地不懈努力,矢志不渝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奉献己之所能。
加大耕读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马敏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农耕文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
耕读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历漫长农耕时代,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读书和农耕两个方面。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不仅对于促进传统社会的生存发展、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起过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突出优势,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湖北地处祖国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耕读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富。荆门市投入巨资,利用耕读文化的标志性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建设博物馆,建设农谷,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和知名度。随州市在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的同时,深入研究耕读文化,编写出版了一批书籍,取得了一批成果。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建设了耕读文化博物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曾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天门石家河遗址拟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投资11亿元,拟于2020年建成,省里已成立领导小组。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耕读文化分会今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工作,6月上旬主办了“耕读文化与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开展了“湖北耕读文化现状”调研,拟于国庆节前完成调研报告。
召开此次研讨会专题研讨耕读文化,要推出一批研究耕读文化的新成果。会后,还要深入发掘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加强对农耕时代后期的深入研究。要多途径推动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倡导现代传媒、教育、文学艺术领域,以优秀耕读文化为素材进行宣传教育和艺术创作。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研发应用和传承发展,支持休闲旅游业开发利用耕读文化资源,通过器物展示、活态呈现、体验感受、观光采摘等手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注入耕读新内涵 提升文化软实力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李子林
广义的耕读文化顾名思义是指耕种、耕田文化或曰农耕文化和读书文化。从其核心思想观念来看,包括以农为本、以农立国,以耕读立业、立家、传家的耕读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保家卫国,精忠报国的家国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按照自然天气的变化耕种收获的自然生态观;孝、悌、信 、忠、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观;天、地、君、亲、师位礼制观、敬畏观和崇尚读书、学优则仕的教育观、用人观等内容。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农耕文明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是人类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主要标志。耕读文化同中华农耕文明相生,同文字出现相伴,同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相随。
耕读文化是传统社会发展之基。耕读文化积累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丰厚滋养的文化沃土,是中国传统社会软实力,对延续巩固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耕读文化是现代价值观念之源。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现代核心价值之源和固有之本。
耕读文化是当代社会进步之器。当今时代应对耕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融入渗透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建设之中,融入渗透到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当代社会全面进步中的正能量作用和软实力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当代社会全面进步发展之利器。
新时代,我们要更加高度重视发挥耕读文化软实力作用,使之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之中,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更崭新的姿态、更巨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充分挖掘传承屈家岭文化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赵冬安
屈家岭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中心地带和省会城市武汉市“1+8”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交汇处,紧邻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既是中国农谷核心区,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1954年冬天,屈家岭境内的一次水利施工意外揭开了屈家岭文化的神秘面纱。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以探索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的考古发掘。在本次发掘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稻谷、薄如蛋壳的彩陶器皿、极具螺旋式上升辩证思维的纺轮彩绘等等。大量的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彩陶纺轮、陶鸡陶羊等陶塑装饰工艺品都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生产水平。这,就是“屈家岭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个承载着悠久农耕文明的本土文化,还对周围文化,例如石家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发展对文化的渴求愈发强烈,管理区近年来也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建设上,重点打造以“屈陶·屈窑”“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川博物馆聚落”、各类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文化名片,推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农耕圣地·屈家岭”“农垦明珠·屈家岭”“农谷核心·屈家岭”这三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屈家岭得天独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价值。充分挖掘与传承屈家岭文化,使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耕读文化中“读”之价值取向
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刘玉堂
关于传统耕读文化中“读”之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功利性的。即“读书只为稻梁谋”,用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男人只有读书才不愁赚不到大量的金钱,不愁找不到漂亮的妻子。在古代读书人中,有这种动因的不在少数,他们只能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二种是把读书作为提高自己修养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即认为读书有利于修身养性,改变人的气质。持这种意愿的人也有一定比例,他们从精神境界上看要高于前者,即不是那样汲汲于功名利禄,但其旨归还是没有脱离自我。
第三种是读书为了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读书的这种价值取向表述得最精确、最完整的,莫过于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士人对读书之价值取向的经典表述,代表了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堪称耕读文化的精髓,也是值得我们今天传承和发展的。
讲好耕读故事 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王玉德
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文化,关键就是了解耕读文化。
当我们进入到耕读文化这片天地,一方面令我们喜悦,另一方面令我们忧愁。喜悦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新村庄。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确实大变样,一些新村庄拔地而起。忧愁的是,许多村庄,从硬件而言,新房子都是空壳子,空空如也。
由此,我建议:一要全面调查与研究传统耕读文化。传统耕读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其体量很大。应当确定基本的内容,内涵与外延要清楚,边界要清楚。二要启动研究新型的耕读文化。对“耕读”二字应当有新的阐释。如:耕,就是实践,从事经济活动,从事劳动生产,从事发明创造。在网络上编程,就是耕。读,不仅是读书,还要全方位的学习。要寻找农村文化的杰出人才、乡土知识的“活字典”,制作“农村新乡贤”综合信息库,形成网上平台。三要尝试创建耕读文化学。建设一支接地气的研究团队,有计划培养专门人才,鼓励发表研究性论著、研究农业文化史、研究古镇古村。四要调查当下中国农村文化的实际状况,举行学术讲座,宣讲新家风,新孝道。知识分子要下乡,发表“耕读文化”新宣言。
当前,研究好耕读传家的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时代使命。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关注值得关注的耕读文化,为中国农业转型贡献我们的力量!
加快耕读文化的现代转型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 何晓明
传统悠久的耕读文化如何实现现代转型?
其一,耕读文化现代转型的核心,是继承发扬治生与治心并行不悖,协调互补,相得益彰的优良传统,同时注入新的时代观念、时代因素和时代要求。其二,在治生方面,不仅要继续关注“三农”问题,积极发展、创新农业(所谓“无农不稳”),同时更要发展制造业(所谓“无工不强”),尤其要大力发展流通业、服务业(所谓“无商不富”)。个人及家庭职业选择、经济来源的多元化,是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三,在治心方面,不仅要坚持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经典故训,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吸纳近代西方文化“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营养以及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培育积极进取、宽厚仁爱的健全人格与国格。
之所以强调耕读文化现代转型问题,是因为21世纪原汁原味的耕读文化,已然失去了过往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但是作为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它不应该也不会完全断绝。因时而动,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老的中华耕读文化的维新之命,寄寓在全球炎黄子孙的自觉努力之中。
弘扬勇担大任的耕读精神
省社科院原副巡视员 刘纪兴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勇担大任的精神和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将勤劳耕种、刻苦读书作为改变个人命运和报效国家朝廷的价值取向,实现家国命运的有机统一,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君子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天下大任”的民族精神体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君子精神,必须通过勤奋耕读的身体力行和学习实践才能养成。
从“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到“胸怀天下、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耕读文化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培养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改天换地的英雄儿女。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录和传记中可以看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众多领袖和新中国开国的十大元帅、大将们,几乎都出自耕读之家,不少在少年儿童时期由全家合力乃至宗族合力供养他们上学读书,才奠定建立日后伟业的文化基础。
因此,将耕读文化中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伦理、实践理念等结合起来,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耕读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诚信守义、勤劳致富的内容,还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形成新的话语体系,让中国文化走向全球、造福世界,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继承农耕文明的绿色法则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陈晴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在天地人之间构建起和谐共存共生的关系,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并把“绿色发展”定位为基本国策。该如何承接、传递、创新农耕文明和坚持绿色发展?如何遵守应时、取宜、守则和和谐的农耕文明法则?应该自觉地依循规律地处理好与天、与地、与规则、与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
传承敬畏天理的应时法则。农业生产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顺天应时、不误农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
传承敬畏地理的取宜法则。取宜即适宜、适合。农作物各有不同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人们把这概括为“物宜”“时宜”和“地宜”。取宜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传承依循规律的守序法则。中国农耕文明的“守则”,就是遵循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历史经验总结,是我们今天检验生态环境和绿色文明发展的镜子和尺子。
传承节制行为的和谐法则。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久远之路。
萃取家训精华 涵养家风社风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 邵和平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华古代家训,是世界文化史中颇具独创的一种文化载体。农耕文化中“耕读传家”所显示的家风,蕴含着勤劳俭朴的美德化育、勇毅刚强的品德砥砺、知书达理的道德规劝、和衷共济的氛围营造等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念,展现出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的优良品质品行。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治家之经、做人的标尺、“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的法宝。家风对人一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养成作用。家风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我们要用重视家风的“老家底”,打好现代小家庭的“底色”,优化现代社会大家庭的“人文大环境”,形成社会大家庭的“好家风”。
此外,农耕文化中许多数千年来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民间用具、民俗用品、传统农具、传统技艺等,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我们要通过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渠道途径,让人们在享受农耕文化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中怡情养志,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认知的重要性。
耕读传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社科院研究员 袁北星 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黄贤敏
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由此形成了一种以耕读结合为主要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耕读文化。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合理吸收家训家规中的耕读文化思想精髓,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和坚实支撑。
增强文化自信,创作饱含耕读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挖掘荆楚文明中的耕读文化思想,创作出更多深入生活、贴近时代、反映当代精神、留住耕读文化记忆的艺术作品。
传承耕读美德,培育社会成员的勤俭务实品行。要针对青少年进行勤俭教育,发挥耕读文化中的勤俭美德,引导青少年从小培养克勤克俭思想,树立合理消费观念。
赋予时代内涵,把耕读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处理好“山、水、田、林、城”的关系,发挥好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农耕文化、特色产业、森林景观的优势,赋予耕读文化现代内涵。
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基层耕读文化创建活动。要创办更多形式、内容丰富的耕读体验活动,让远离土壤滋养、从未躬耕劳作的城市人,体会到“耕耘”的深意和“收获”的快意,培养他们对土地的感恩、对家训家规中耕读思想的认同感。
解析蕲春的耕读文化热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顾久幸 省政府退休干部 刘晓成
蕲春是我省东南地区濒临长江的一个县,被誉为“教授县”。据《蕲春教育志》记载:蕲春历史上立县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期间离合多次。或为侯国,或为郡府州治的治所,民国时期,湖北省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曾在此建署。因此,此地人文荟萃,教育发达由来已久。
史籍记载比较清楚的蕲春科举考试情况的是明清两朝,共有455人考中举人和进士。明清两代,蕲春的私塾教育相对发达。不仅有乡绅兴办长期的私塾,对族人及乡民实话教育,耆宿名儒还设帐讲学授徒,以教授英才为乐事。授课者不仅有进士举人,还有辞官归里的官吏,“造就”一批高才生,以至蕲春当时的教育名闻遐迩。不仅有造就高才生的义庄讲堂,还有供贫寒农家子弟入学的“犁耙馆”。除了以上各种办学之外,蕲春私人所建的书院也不少,尤其是在明代,书院之风甚盛,至今,蕲春的蕲州镇东长街还保留着书院的遗址。
1978年后,蕲春教育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开始步入教育的正轨。至1985年,省教委批复,同意蕲春为基本无文盲县。
挖掘耕读文化的乡村旅游价值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张耀武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耕读文化备受重视。传统耕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浙江仙居县高迁村通过修缮保护高迁村古建筑群、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再现“三百年古村,耕读立家”的特色风貌。
耕读文化挖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福建屏南县漈头村村民张书岩,利用11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建起“耕读文化博物馆”,乡村旅游迎来了春天。
新农村建设创新耕读文化传承平台。厦门海沧区把社区书院作为弘扬耕读文化的主平台,推动社区书院村情村史、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先进典型“四上墙”,编写文化丛书、举办耕读文化讲坛等活动,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文化自信。形成耕读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观看——游历——体验——创造——保护——延续”是腾冲和顺古镇耕读文化景观开发模式的主轴线。
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空壳化、青年外流、生态破坏等现象随之而来,传统耕读文化正面临挑战,创造性复活耕读文化,迫在眉睫。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耕读文化来丰富旅游的内涵,以乡村旅游促进耕读文化的活化传承,不断增强乡村的吸引力。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