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炎帝神农文化建设,根据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安排,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原会长、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丁凤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子林一行,于6月12日赴随州就炎帝神农文化软件硬件建设进行了调研。
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丽与丁凤英一行交换了炎帝神农文化建设意见。12号上午召开了调研座谈会,随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勇,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严新国,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新广局、市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和住随州的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樊友刚、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理事徐锋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总结回顾了过去的工作,查找了差距和问题,讨论研究了下一阶段工作的任务和措施。
大家认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随州市炎帝神农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核心景区建有神农洞、神农庙、炎帝神农遗址碑、神农大殿、谒祖广场、神农大像等6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先后获得了4A级旅游风景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和荣誉。“炎帝神农传说”、“随州神农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挖掘、整理、编写了一批炎帝神农文化资料和书籍。特别是从2009年起,连续9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扩大了随州和湖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随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家感到,随州市在炎帝神农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一些先进地方和单位比,与现实需要和群众的要求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一是对炎帝神农文化软件、硬件建设的作用认识不够,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亟待加强;二是研究宣传炎帝神农文化的精品力作还不多,存在分散化、碎片化和深度不够的问题;三是推介炎帝神农功绩的旅游景点分散,没有点线结合,形成整体效应;四是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转化深度不够,炎帝神农产品不多、品牌不响、影响不大。需要省里和随州市共同努力,切实加强炎帝神农文化建设。
大家建议从软件建设看,下一步要抓紧组织力量编写编辑一套研究宣传炎帝神农系列丛书,主要有:论述炎帝神农及炎帝神农在随州的典籍选编,炎帝神农遗址、遗迹和考古发现汇编,炎帝神农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汇编,炎帝神农祭祀活动汇编,世界华人故里寻根节和高端文化论坛资料汇编,随州炎帝故里名人录等6本书。
大家认为,要宣传弘扬炎帝神农的功绩和精神,除软件建设外,还必须有一定有形的、物质的硬件建设,使炎帝神农的形象直观化、具体化,使人们增强直观感性认识。为此应尽快启动炎帝神农功德馆、博物馆、神农本草和医药展示馆,和与之毗连又可以佐证炎帝神农功绩的屈家岭农耕文化、天门石家河稻作文化、谷城谷物种植等展览馆。通过这些场馆建设,把分散在邻近地方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炎帝神农功绩和精神的宣传展示线。使人们通过这些点和线,进一步了解认识热爱炎帝神农,弘扬炎帝精神。搞好硬件建设,要统一规划,搞好顶层设计。要配备专门的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及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领导、到人、到单位,到时,争取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
同时要加大炎帝文化宣传力度和对外交流力度。运用多媒体全媒体阐释炎帝文化核心理念,弘扬炎帝人文精神,使之不断渗透到文明创建和全民教育,国民教育中,并使之与法治教育、乡规民约、厂纪厂规建设、校风建设、家教家风建设相结合,使炎帝开拓创新精神,为民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转化成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运用多种形式,扩大随州和湖北是炎帝神农故里和炎帝神农文化的影响。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和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提高质量,扩大影响。诚邀全国和港澳台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炎帝神农文化产业建设。要结合炎帝神农的功绩发展相应的产业,既传承炎帝神农文化,又促进当今产业转型升级。山西省高平市兴办的炎帝神农产业一条街,利用本地资源制作的食品加工产品,药用产品,棉丝产品,既宣传了炎帝神农的功绩,又丰富了旅游市场,促进了相应商业农业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值得学习和借鉴。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等地也可以兴办此类产业,建设炎帝神农产品一条街,唱响炎帝神农品牌,丰富旅游市场。特别是应围绕炎帝文化并结合编钟文化开发挖掘一系列文化产品,打造系列诗、词、歌、赋、曲、艺、舞、剧等文化品牌,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随州主要文化产业。
省炎帝神农故里基金会理事长倪晓钟,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执均、许建华等参加调研。
联系电话:027-872304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 海山金谷1305室 邮编:430071
版权所有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武汉网讯互联 鄂ICP备2024078921号-1